

第六届固废处理与生态材料学术与技术交流会开幕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刘波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王栋民作理事会工作报告

会旗交接仪式
本网讯 4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办,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承办的第六届固废处理与生态材料学术与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大会开幕式上,承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刘波致大会欢迎词,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高瑞平,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谢文澜,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名誉理事长、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发表讲话,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致欢迎辞,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理事长、我校王栋民教授作理事会工作报告。
刘波表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在矿业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近年来,学校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与矿物深加工技术、工矿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生态材料制备与应用、低碳水泥混凝土及其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山充填材料与生态恢复、矿区土地生态环境损害综合治理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当前,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高达几十亿吨,库存600亿吨。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固废资源化利用”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国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以此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今年是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80周年、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成立10周年,分会成立10年来积极搭建交流协作平台,汇聚了全国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固废循环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技术及体系创新,合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固废处理、减污降碳产学研深度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期待与全国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固废资源化和生态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化应用,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栋民教授在分会工作报告中,回顾了自2015年分会成立10周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成绩,重点阐述了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后理事会所做的重要工作,并对未来的工作做了整体部署与安排。理事会工作报告重点突出学术前沿、人才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他指出,分会理事会在固废利用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将继续为促进大宗工业和城市固废绿色、低碳、高质量、规模化利用不懈努力。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暨南大学教授邢锋、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潘智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郅晓、河北工业大学教授马国伟、同济大学/广西大学教授肖建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王栋民、深圳大学教授陈忠平、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李宗津、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王发洲、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Moncef L. Nehdi、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申培亮分别作了大会主旨报告。
本届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200余家企业的1000余位代表。会议开启线上直播,吸引1.1万人在线观看大会开幕式、主旨报告及闭幕式,同时开启了线上图片直播,有6.1万人在线浏览。除主会场12个主旨报告外,大会还设立了“煤基固废”“建筑固废”“冶金渣”“尾矿与再生砂石”“工业副产石膏”“3D打印”“危险固废”“碱激发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矿化材料”“道路材料”“外加剂”“生态修复材料”“有机-无机复合资源化”“水硬性石灰与古建筑修复材料”“产学研论坛”“中青年学者高端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等18个平行分会场,累计开展309个专题报告。同期举办了Pre-course“新晋博士国际论坛”“研究生论坛”的会前会,共进行95个报告,评选出12个优秀研究生报告。会议最后,进行了会旗交接仪式,第七届固废处理与生态材料学术与技术交流会承办权交由深圳大学。
大会搭建了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了跨学科融合与技术成果转化,彰显了固废资源化在支撑“双碳”战略、推动建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固废处理与生态材料系列学术会议历经六届的持续深耕与创新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外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显著提升了我校在土木工程材料和固废与生态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及行业引领作用。